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,老祖宗慌了

第六百八十三章:清章帝·爱新觉罗·福临

  {辣个女人会出现吗?}

  {孝庄是太后又不是皇帝,出不出现很重要吗?}

  {萧绰不也讲了吗。}

  {那能一样吗,翻历史也没第二个像萧绰那么能打的太后啊。}

  {妇好?}

  {那他妈是王后!}

  {她儿子继位她不就是太后了。}

  {不好意思,继位的祖庚跟妇好没半毛钱关系。}

  {武丁与妇好的儿子是祖吉,也就是打造后母戊鼎的孝己。}

  {史书《帝王世纪》记载他因继母陷害而被流放至死,但1991年10月,考古队在殷墟发掘出1583版甲骨和兽骨,其中689版甲骨上记载了2250多条占卜内容。这些甲骨文揭示了祖吉的生活。}

  {而按照甲骨文上的记录,孝己要学习骑马射箭、舞蹈音乐等贵族必修课程,还要主持祭祀、关心农业生产、率军出征。他对父亲武丁非常孝顺,不仅会为父亲规划出行路线,还会在父亲做噩梦时表示担忧。武丁也很关心儿子的成长,经常去学校看他表演。}

  {在位时,他不仅掌握着重要权力,还经常陪伴父母,处理国事,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太子。他曾一次用105头牛举行祭祀,这样的规模足以证明他的地位之高。同时期的二十多位“子“都要听命于他,可见其权力之大。}

  {但这位王子身患重病,多条占卜记录显示他曾多次询问病情,最终英年早逝,年龄不超过三十岁。}

  {这个发现也推翻了他被继母陷害致死的说法,为历史增添了一份真实。}

  {……不是说孝庄吗?这干哪去了?}

  ……

  大汉·武帝时期

  刘彻打了个哈欠。

  一边揉着眼睛,一边嘟囔着。

  “什么乱七八糟的。”

  卫子夫则看了几眼,小声道:

  “这太子倒是挺受宠,就是命不好。”

  刘彻顿了顿,偏过头道:

  “是啊,跟那朱标一样。”

  “别说,武丁跟朱元璋的某些经历还挺像。”

  “夫妻恩爱,父慈子孝。”

  “然后丧妻、丧子……”

  说着说着,刘彻不说了。

  未央宫陷入尴尬的沉默中。

  太常寺。

  一位状若疯魔的宽袍大袖之士正奋笔疾书。

  “别!别停!”

  他看到天幕中的一言,一边大声呼叫一边加快动作。

  竹简上的墨痕越发缭乱,完全不成字体。

  一旁的稚嫩小童咬着手指好奇的看着。

  直到天幕里的一言翻过,男人还在埋头苦干,凭着记忆写完记载。

  “阿父?”

  稚嫩的幼童看着父亲。

  男人看着只有自己能辨认出字迹的竹简,对身边的幼童道:

  “迁儿,你要记住,我家乃先周室之太史也,尝显功名于虞夏,典天官事,不绝于后世。”

  男人看向天幕,眼中透出一丝兴奋。

  “南游江、淮,上会稽,探禹穴,窥九疑,浮于沅、湘。”

  “北涉汶、泗,讲业齐鲁之都,观孔子之遗风,乡射邹、峄,厄困鄱、薛、彭城,过梁、楚以归。”

  “我等太史公每到冠礼之后必壮游天下!”

  “一是探寻,二是证实,三是碰撞。”

  “借由对历史的记录和探索,了解理想的政治之道、人间秩序。”

  “我们知道要用什么方式把错误彰显出来,把是非的标准定下来,并且懂得如何彰显一个人做的事情是对的、好的,另一个人做的事情是错的、坏的!”

  “我们要在所有人中看出人才,知道给人才什么样的地位,让他发挥!”

  “反之,我们也要看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、无能的人,如何把他从不对的位置上排除!”

  “孔子曰:载之空言,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!”

  司马谈看向小司马迁,笑道:

  “历史是实际的、具体的,其中有事情所产生的各种头尾,有人所作为的各种动机,这些都能更好地教给我们人间智慧。”

  “这就是太史公的意义。”

  司马谈抬头望天,感慨万千。

  “天幕,不是独属皇帝的历史。”

  “也是我等太史的理想验证。”

  “未来的封禅大典,真是期待啊!”

  ……

  天幕上。

  头戴朝冠的小皇帝坐在龙椅上。

  面前,一群看不清面容的大臣们束手而立。

  ……

  【就在多尔衮死后半个多月,顺治皇帝传谕议政大臣等说:“国家政务,悉以奏朕,朕年尚幼,未能周知人之贤否。”】

  【“遇紧要重大事情,可即奏朕,其诸细务令理政三王理之。”】

  【大臣奏曰:“议推大臣,恐不免稍迟。”】

  【帝曰:“迟而得当,何伤。但速而不得其人,是所忧也。”】

  【顺治认为吏刑户三部事务重大,于是依照诸位大臣商议的结果,各设尚书二员。规定这三部遇以下事务必须上奏:官员升转迁除,官员过犯及大辟等罪,钱粮库物出入,此外的事务要酌情启奏。而他则得以依事之轻重缓急,统领全局。】

  ……

  大汉·灵帝时期

  刘宏看着寥寥几语又从容不迫的少年皇帝,赞叹一声:

  “虽为幼君胡主,这心智却不弱啊。”

  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,对政事措置有度,从容不迫,确实非常难得。

  “上一个这么有条理能拿事的,还是嘉靖呢。”

  众臣也同样认可这小皇帝的能力。

  其他不说。

  那多尔衮猝死,皇帝提前亲政,这一突发事件却并未引起大的动荡。

  也虽有斗争,并未影响整个天下的稳定。

  换言之,权力的转接基本上顺利实现了。

  刘宏则更看透皇帝权力交接下的那重要的一点。

  制度的完整和严密,对皇帝形成的保护。

  “朱元璋啊……”

  ……

  【顺治皇帝的母亲,孝庄皇太后在他亲政期间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】

  【她告谕顺治皇帝说:“为天子者处于至尊,诚为不易,上承祖宗功德,益廓鸿图。下能兢兢业业,经国理民,斯可为天下主。”】

  【要顺治皇帝唯才是举,亲贤臣,远小人,赏罚分明、公正,提倡节俭,戒骄戒躁,努力学习,不耻下问。】

  ……

  大唐。

  “这就是有好父母的重要性了。”

  李世民背负双手,感叹不已。

  “人之为人,父母所教。”

  “没有教养之人,成不了大事。”

  “哪怕逞一时之威,终不得善终。”

  “这孝庄太后能一语中的,指出得失关键,可见其才能。”

  李承乾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哪中的了。

  “阿耶?哪中的了?”

  李世民颇有几分无言。

  他指着天幕里的唯才是举几句话,难以置信道:

  “这么明晃晃教导如何用人的话,没看出来?”

  李承乾挠了挠头,不好意思道:

  “未免老生常谈了些。”

  李世民怒搓其头!

  “确实老生常谈,但这就是用人之道!”

  “大道奇简,哪那么复杂。”

  “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做到罢了。”

  ……

  【顺治八年(1651年)二月二十二日。】

  【顺治皇帝列举多尔衮罪状十四条,成八百多字的诏书,昭示全国。】

  【十四条诏书总结一句话就是“谋篡之事果真。”】

  【谨告天地宗庙社稷,将伊母子并妻,罢追封,撤庙享,停其恩赦,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】

  【罢除多尔衮的母亲和妻子的封号,并把她们的灵位撤出庙享,对多尔衮掘墓鞭尸。】

  ……

  {如果把诏书与八年前多尔衮加封“叔父摄政王”时所颁的册文,两相比较,那功与罪,判若天壤。}

  {册文颂多尔衮硕德丰功,“高于周公”,甚至有些是“周公所未有,而叔父过之”。}

  {颂功与伐罪,均夸大其辞。元勋与罪魁,变在旦夕,这就是权力斗争中常见的现象。}

  {多尔衮再一次身体力行了,孤儿寡母不可信!}

  ……

  大明·万历时期

  张居正眼角抽搐了一下。

  什么玩意?

  这一幕幕怎么这么眼熟呢!

  一边的小皇帝则叹气道:

  “前捧后杀,未及两月,冷血如此,足见齿恨之切。”

  “然无多尔衮,岂有清朝?顺治报复太过。”

  张居正现在嘴角都开始抽搐了。

  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,有一种莫大的滑稽感!

  滑天下之大稽!

  “权利争夺,和功劳无关,只和权利大小有关。”

  张居正感觉还是把话说透了比较话。

  毕竟这小东西心思太重了,摸不准脉,还是有什么说什么算了。

  “多尔衮党羽众多,不彻底贬低多尔衮,展示自己的权利,那就会冒出来李尔衮,王尔衮。”

  “在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权利斗争中没有这样的能力是不行的,毕竟那个位置上只能有一个人,任何靠近或者威胁者都是敌人,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和权利的诱惑力。”

  “但纳之如新衣,弃之如敝履。”

  “这不是治国正道。”

  小皇帝正色道:

  “那什么是正道?”

 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,叹气道:

  “夏日烈,冬日温。”

  “事大众而数摇之,则少成功。”

  “藏大器而数徙之,则多败伤。”

  “烹小鲜而数挠之,则贼其泽。”

  “治大国而数变法,则民苦之。”

  “有道之君贵静,不重变法。”

  “贵静,则为清虚。”

  “清虚,则能容万物。”

  小皇帝脑子转了转,惊讶的看向张居正。

  “先生是想开海出使万国?!”

  张居正这回又沉默了。

  “陛下,考成法能治一时不能治一世。”

  “大明不能总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用老办法解决问题。”

  “因为那些老办法已经没用了。”

  “大明的土地,作物,没法再提升了。”

  “大明也高高在上太久了。”

  “站得高,才摔得狠。”

  “与其摔倒、摔死,不如走下去。”

  “去看看别的地方。”

  “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?”

  小皇帝下意识的点点头。

  “可是朝中大臣……”

  提到那些玩意,张居正那不屑之色又按捺不住展现出来。

  “庸碌之辈,不值一提!”

  “只要陛下想,臣全权处理!”

  “跟一群虫豸在一起,怎么能治好大明!”

  ……

  【顺治亲政后,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,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,起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,平反并追复了遭多尔衮迫害的亲王、郡王的爵位。】

  【下令坚决废弃多尔衮当年执行的扰民政策和奢华工程,并酌情进行了适度改革。】

  【以身作则,努力学习儒学,重视任用汉官,倡导汉化,倡导以文教德化治理国家。】

  【接着,解除了济尔哈朗辅政大臣一职,以避免权臣专政,并在顺治九年(1652年)正月三十日谕内三院:

  “以后一应奏章悉进朕览,不必启和硕郑亲王。”】

  【随后,为了表示抚慰,又赐金册金宝加封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。】

  ……

  大汉·宣帝时期

  “可谓大获全胜啊。”

  刘病已看着小皇帝快刀斩乱麻的一系列操作,感叹道:

  “如果一切史料属实,那这顺治的政治才能和从容不迫的气度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”

  “可见,虽然当时他年龄很小,却并不乏独断朝纲的智慧和勇气。”

  许平君倚在他怀里叹气道:

  “只希望,这皇帝能对百姓好点。”

  刘病已一时间无言以对。

  ……

  【顺治十六年(1659年)六月,南明的延平郡王郑成功率军穿过台湾海峡,从东南沿海登陆,一路上势如破竹,大败清军,接连攻克瓜洲、镇江,大军围困江宁。一时南方各省人心晃动,纷纷有密谋起义的举动,整个江南各省陷入了紧急状态,清廷上下大感震动。】

  【顺治颇欲作逃回满洲之思想。】

  【孝庄太后对他加以斥责,说他怎么可以把祖先们得来的江山,这么卑怯放弃?】

  【顺治闻言急怒,拔出他的宝剑,发誓亲征,或胜或死,决不更改自己的意志。然后用剑把御座劈开。】

  【孝庄太后都麻了,这人怎么总走极端呢,又劝告不要亲征,明英宗之事不远矣。】

  【但顺治下定决心,谁说也不听,同时各城门已贴出布告,晓谕人民,皇上要亲自出征。全城惊慌。】

  【王公大臣到汤若望这里请求援助。】

  【汤若望至顺治面前呈上奏疏,顺治转变态度,晓谕百姓,出征作罢。】

  ……

  {汤若望是一个天主教徒兼科学家,没什么私人立场。他在天启二年的时候来到广东,认识了徐光启,后来徐光启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,帮助崇祯修订大明历法。}

  {在大明朝廷内,汤若望发挥专长,修订历法,帮助明朝研制西洋大炮,崇祯皇帝还经常赏给他牌匾。}

  {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汤若望升任北京天主教教区区长,并被允许在宫中举行弥撒。}

  {多尔衮进京后,为了防止满汉混居,大搞拆迁,本来汤若望的教堂也要从城北迁到城南。汤若望很不希望教堂被强拆,于是给多尔衮写上访信,请求不要强拆。没想到多尔衮居然给他面子,准许他留在原地。}

  {没过多久,汤若望就向清廷毛遂自荐,为他们制作测量星体的仪器。}

  {这就是做科学家当医生的好处,不怕改朝换代,技术性人才在谁手下做事都吃得香。}

  ……

  大隋。

  “嗬。”

  杨坚摇头道:

  “这脾气还挺暴躁的,瞬间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。”

  独孤伽罗则好奇。

  “看来这皇帝和这个叫汤若望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,文武百官包括皇太后的话都不听,但就听得进去一个异族人的话。”

  杨坚寻思了一下,不确定道:

  “可能是因为他是外人,没有根基,是个纯臣吧。”

  独孤伽罗想了想,也认同道:

  “说的也是,长得就跟常人不同,只能是皇党人物。”

  “所有人都可能害皇帝,唯他不会。”

  杨坚点了点,又突然开口道:

  “你说开个太学招一些工匠怎么样?”

  独孤伽罗瞬间明白杨坚的意思。

  “阻力不是一般大啊,那些人可都认为是奇淫技巧的。”

  杨坚不置可否道:

  “朕是开国之君。”

  “朕有开皇之治。”

  “文的,武的,朕都不怕。”

  “想想吧伽罗,世民加大炮!”

  杨坚眼中闪过异色。

  “那会是何等场景!”

  独孤伽罗觉得他在做梦。

  “但可以一试!”

  不嫌事大的两夫妻一拍即合。

  反正有保底,那就搞呗!

  一旁的杨·保底·世民还在一无所知的吐着泡泡

  ……

  【作为皇帝,顺治也有痴情的一面。】

  【董鄂妃是他最宠爱的妃子】

  【顺治十七年(公元1660年)董鄂妃在陪伴了顺治皇帝四年之后就离开了人世,顺治因此万分悲痛。】

  【此后,他的情绪日渐消沉,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。】

  【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,顺治帝突然病倒,病情严重。第二天,召王熙到养心殿。初六日子夜,又召王熙到养心殿,说:“朕患痘,势将不起。尔可详听朕言,速撰诏书。”】

  【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,根据顺治的意思撰写《遗诏》,写完一条,立即呈送。一天一夜,三次进览,三蒙钦定。《遗诏》到初七日傍晚撰写与修改完毕。】

  【当夜,顺治驾崩。】

  【倚顺治临终前说:“祖制火浴,朕今留心禅理,须得秉炬法语……”】

  【四月十七日,溪森和尚在景山寿皇殿为顺治遗体秉炬火化。】

  【终年二十四岁,庙号“世祖”,谥号“章皇帝”,葬于清孝陵】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